醫管局引入更多非原廠藥 七成藥廠肯減價冀節省藥物成本

【Now新聞台】醫管局為了精準投放資源,會引入更多非原廠藥物採用更多供應商,同時會向藥廠議價,有七成藥廠願意減價,平均減幅多達兩成;又透過人工智能生成醫療報告以及採取節能措施,初步估計可節省超過十億元。

不少長期病患需承擔高昂藥費,醫管局每年亦花費過百億元買藥,所以希望透過新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以及1+機制等措施,加快引入新藥和儀器,透過增加競爭降低藥物價格。

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:「現在癌症藥物或者其他治療一些以前沒有那麼多副廠藥的(疾病),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或者其他血癌,其實陸續多了很多專利藥物。引入這些非原廠藥,無論印度也好,其他西方國家的非原廠藥或者內地的非原廠藥,正廠會跟著減,甚至為了爭取市場,甚至比非原廠便宜。」

醫管局亦會化驗新引入的藥物,確保成分符合標準,安全有效。

目前超過八成醫療報告已由人工智能生成,減少33%工作量,不過部分比較複雜的個案,還是需要交由醫生判斷。

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:「舉例可能一個交通意外或者工業意外,兩件事是否有關係,有位病人受傷入院治療,但可能有其他病,無論在司法上或者保險公司等等,都想知道兩件事有沒有關係。當然人工智能不能代替臨床判斷,始終是醫生的專業範圍。」

除了醫療科技外,醫管局亦在多間醫院安裝更高效能的太陽能發電場以及LED燈具等,初步估計共節省約10億元。為配合政府推出的碳中和路線圖,醫管局目標在2035年減少15至20%用電量。

#要聞

分享
相關新聞